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第四人民医院)(简称“大附院”)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全省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和大理大学医学人才培养需要举办的非省会城市中唯一一所直属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高校附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大理市,始建于1991年,1997年开诊,2003年与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合一管理,2008年加挂云南省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核定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6年更名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起管理云南省第二传染病医院(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凤仪院区),形成一院两区的格局。
医院立足大理,服务滇西及周边地区,承担着急危重症、疑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以及高校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任务,为建成“云南先进、滇西领先、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疗服务中心、医学人才培养高地、医学科技创新高地”的“一中心两高地”而团结奋斗。
医院占地162亩,医疗业务用房面积18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500张,实际开放床位2013张。医院资产总额10.9亿元。医院设有临床科室41个,医技医辅科室14个,行政后勤职能部门28个,教研室(实验室)21个。院党委下设9个党总支、55个党支部、806名党员,其中,教工党员615名,研究生党员191人。现有职工195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50人,高级职称298人,博士学位28人,硕士学位356人。有“省突”“省贴”专家3人,“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人才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云南省卫健委高层次人才19人,大理州“霞光人才”6人,校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6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院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1人。有国家级学(协)会常委8名、委员25名,云南省医学会各专业分会委员80余名,其中,副主任委员12名,常务委员26名。中文核心期刊编委2人。
开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儿科学、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立项博士点建设。建设有2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点下设17个二级学科点,硕士专业学位下设21个临床研究招生领域,现有在校本科生4698人、研究生1019人、留学生837人。在院规培学员757人,进修生82人、实习生1002人。留学生生源拓展到南亚、东南亚、非洲等16个国家和地区。
2021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9项、省级项目31项,其他级别项目921项,横向课题22项,总经费1535.7万元。发表SCI 论文193篇,中文核心期刊107篇,出版专著及教材37本,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86项,软件著作11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1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云南赛区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全国首届标准化病人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大赛银奖2项。
医院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认真落实政府指令性任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后对口帮扶10余家州级县级医院、校地合作有序开展。新冠疫情防控期间200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瑞丽等省内外多地抗击疫情。
现已建成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国家级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是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医疗技术实训基地、省级限制类技术培训基地,省级创伤中心、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州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现有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云南省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名医工作室,5个省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3个厅级创新团队,5个云南省导师团队建设项目。“十四五”期间,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9个(其中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医学检验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老年病科为首次获批,普外科、麻醉科为再次获得立项建设)。
建院34年来,在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和大理大学的坚强领导下,医院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狠抓学科专业和人才队伍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以医疗服务为主体,教学和科研为两翼的医、教、研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贡献。
医院地址:
院本部:云南省大理市嘉士伯大道32号
省二传院(凤仪院区):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凤仪镇工业大道西侧、白塔河以东
联系电话:
党政办:(0872)2201062
投诉办:(0872)2201309
门诊部:(0872)2201150
体检中心:(0872)2201119
医务部:(0872)2201168
(有关数据统计截至时间:2025年1月8日)